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,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 “超级联姻” 正悄然改变着民间足球的格局。6 月 19 日,贵州村超组委会正式宣布,江苏赛区已签约加入村超全国赛体系,这意味着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与贵州榕江乡村足球超级联赛(村超)两大本土 IP 将实现深度联动,双方冠军队伍将于 2025 年 7 月齐聚贵州榕江,在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展开巅峰对决。这场 “双超会师” 不仅是中国民间足球史上的首次跨省竞技,更标志着中国基层足球从 “地域狂欢” 迈向 “全国共舞” 的新纪元。
苏超与村超虽同为 “超” 字辈赛事,却因地域文化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。苏超作为江苏省官方主导的城乐鱼网站市联赛,以 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 的硬核口号和 13 座城市的 “散装对抗” 为特色,其赛场上既有职业球员的专业水准,也有快递员、程序员等业余爱好者的热血拼搏,场均超万人的上座率甚至让部分职业联赛相形见绌。而村超则诞生于贵州榕江的苗侗村寨,凭借民族歌舞、非遗展演与草根足球的完美融合,单场最高吸引 6 万观众,全网浏览量超 780 亿次,成为现象级的 “乡村嘉年华”。
此次合作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足球文化推向同一舞台。根据赛程安排,2025 年 3 月至 7 月,苏超将作为江苏赛区参与村超全国赛的省级选拔,决出江苏冠军后,与其他 33 个省(区、市)的冠军共同奔赴榕江,争夺 “村超全国总冠军”。值得关注的是,苏超的加入不仅为赛事注入了城市竞技的专业性,更带来了成熟的商业运营经验 —— 其 21 家赞助商涵盖京东、伊利、小米等头部品牌,300 万元的赞助席位价格甚至超过部分中甲联赛,这种 “体育 + 电商 + 文旅” 的创新模式,或将为村超全国赛的商业化探索提供范本。
二、全国赛升级:从草根狂欢到国际舞台
村超全国赛的启动,标志着这项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赛事正加速向专业化、国际化迈进。除了苏超的加盟,赛事组委会还透露了两大重磅计划:一是全国总冠军队伍将受邀参加 “村超国际友谊赛”,与来自 “一带一路” 国家的业余球队切磋交流;二是从参赛球员中选拔各行业精英,组建 “村超全国战队”,备战 2028 年拟举办的 “村超世界杯”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草根球员提供了 “从农田到国际赛场” 的上升通道,更暗合国家体育总局 “推动中国足球人口基数扩大” 的战略目标。
对于苏超而言,此次合作同样意义深远。作为江苏省近年来最火爆的体育 IP,苏超通过 “城市对抗 + 地域梗文化” 成功破圈,但其影响力仍局限于省内。借助村超全国赛的平台,苏超不仅能将 “散装江苏” 的文化符号推向全国,更有望通过国际友谊赛的曝光,吸引更多跨国品牌的关注。正如京东与苏超合作时提出的 “体育 + 电商 + 外卖” 模式,未来双方或在物流、消费场景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联动。
三、民间足球的破局之道:流量、文化与可持续
“双超牵手” 的背后,折射出中国民间足球赛事从 “流量狂欢” 到 “生态构建” 的转型逻辑。以村超为例,其成功不仅源于 “接地气” 的赛事设计,更得益于 “官推民办” 的运营策略 —— 政府负责场地、安保等基础设施,民间力量主导队伍组织、赛程编排和文化展演,这种模式既保留了赛事的纯粹性,又避免了过度商业化的风险。而苏超则通过 “多层次赞助体系” 和 “城市 IP 协同”,在商业价值与文化认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,其球队自主招商政策甚至被专家称为 “精准场景营销的典范”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 “流量变现” 并非简单的商业植入。在村超发源地榕江,赛事带动当地旅游收入突破 130 亿元,新增经营主体超 2700 户,非遗文化、特色农产品借助赛事 IP 实现 “破圈”;苏超则通过与京东、伊利等品牌的合作,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场景,例如伊利推出的 “苏超搭子有伊利” 主题活动,通过赛场大屏互动、社交媒体玩梗等方式,实现了品牌与球迷的深度绑定。这种 “体育 + 文旅 + 消费” 的闭环,正在重塑基层足球的价值链条。
四、未来展望:当 “村超现象” 成为常态
随着苏超、村超等民间赛事的持续火爆,中国足球的 “金字塔底座” 正变得愈发坚实。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李相如指出,这类赛事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纯粹性”—— 没有职业联赛的功利性,只有对足球最本真的热爱,这种氛围恰恰是培育足球人口的关键。而对于普通球迷而言,2025 年的榕江总决赛或许将成为见证历史的时刻:一边是来自江苏的 “城市精英”,另一边是贵州山区的 “草根英雄”,当两种截然不同的足球哲学在绿茵场上碰撞,或许能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找到新的答案。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新年贺词中点赞 “村超活力四射”,这场跨越千里的 “双超会师”,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升级,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彰显。当 “村超” 从贵州走向全国,当 “苏超” 从江苏迈向国际,中国民间足球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—— 这或许才是 “双超牵手” 最深远的意义。